close


「你在滷什麼肉?」「都有啊,豬肉、牛肉還在羊肉,一起滷。」「蝦米!」十年前旅居紐約,住在一位好朋友家裏,被他的廚房傑作給嚇了一跳;「這就是你的留學生生活嗎?」我不禁很同情地問著他,「沒時間啊,有時候也加入熱狗,看,就在這裏,要不要試試?」他夾了一個滷到上色的熱狗給我看。後來,那一整鍋肉就由他自行解決了。現在,我們來看看留法學生的菜單與留美的有何不同。

在講不同之前,先來瞧瞧唯一的相同點,那就是在阿爾蕯斯的首府史堡,果真出現了一道名菜,是由豬肉、牛肉、羊肉混同一鍋:《Baeckeoffe》(見第一張圖,發音如bake-off),但是,這不僅不會讓人卻步,還夭壽好吃

這道菜要把那三種肉,混同配料,泡在白酒裏一天一夜,然後置入該地特產的楕圓形陶鍋,上面鋪著馬玲薯薄片、紅蘿葡,再整個放入爐子裏烤個二、三小時,直至肉軟薯爛。



三種肉雖然共處這麼久,吃的時候還是可以分明正在吃誰的肉,比如上圖的豬腳,膠質就比較多,想必三種肉的部位都不是亂選的,該設計原本就是要來場「肉林界」的琴瑟合鳴,互相貢獻已長。

這張相片看起來雖油油亮亮的,配著Riesling白酒、伴著沙拉,並不會有嚴重油膩感。

不過要警告:這道菜的份量極可觀,請勿輕易強迫自己把它吃完。這道菜尚有其他肉類可選,Jenny選的鴨腿亦極為美味,份量上較人性化點。



《Choucroute》
(上圖)是阿爾蕯斯一地的代表性料理,幾乎和該地畫上等號,沒有一位觀光客會錯過它。對它的初試是來到法國沒多久時,從超級市場買的冷藏食物。

「Jenny,妳看,法國也有在賣台灣的火車便當。」

「怎麼可能?」

「真的啦,妳看,有香腸、有爌肉片,還有泡菜哩,不過醬菜(白菜頭)有點大就是了,是整顆的…」然後就在我打開包裝要送微波時,漸漸發現蹊蹺:用筷子一翻,泡菜底下還是泡菜,再翻還是泡菜,並沒有出現我幻想的白米飯。

原來,除了外觀有點神似外,所有部份都和火車便當差很多,特別是主食:泡菜酸到無法入口,該記憶造成我們這趟阿爾蕯斯之旅有嚴重的心理障礙。幸運的是,Colmar(連結)的名餐廳《Chez Hansi》挽救了我們對Choucroute的恐懼,他證明真正的Choucroute是美味的,並不是酸到難以入口。

該餐廳還有配魚肉的Choucroute,「那比較是德式的。」與我們推薦該餐廳的路人回答說。

「所以德國也是有這道菜?」

「是啊,不過你知道嗎?他們德國人吃Choucroute時…」這位法國鄉下人閃過一個慧黠的眼神:「…居然是拿可樂來配,那個美國的可口可樂。」旁邊一夥的法國婦人一聽,全都嗤笑了起來,真是好個一石二鳥的法式驕傲啊。



在我花了好長的時間把上圖的盤中物給全幹光時,服務生徐徐走來問道:「那麼剩下那一半的酸菜要不要上了?」原來從鍋上盤的酸菜只有一半,但該份量已經讓人無法招架。所以這裏又要警告大家了:這道菜的份量極可觀,請勿輕易強迫自己把它吃完。



同一家餐廳,Jenny點的是《Cuisse de Coq au Riesling》,就是雞腿用Riesling白酒來燉的料理,她的評語是:「很好吃。」但是,這很不客觀,因為幾乎只要是雞肉料理(連結),她一律是如此評語;這道名菜也是不折不扣阿爾薩斯地方菜。



上圖這一道地方名菜也請謹慎食用:這道菜的份量極可觀,請勿輕易強迫自己把它吃;這一大團肉乃是雄壯無比的《Jambonneau Grillé》;雖然沒吃過在地的德國豬腳,但這一支阿爾蕯斯烤豬腳,比起台灣餐廳在賣的德國豬腳,是更便宜又更美味;皮脆肉軟,膠質豐富,沒有油膩感,輔以酸味的馬鈴薯沙拉,搭配得恰如其分。



看完上述各式各樣的豪邁大菜,這一道做工較為精巧的阿爾蕯斯名菜《Bouchée à la Reine》,終於讓人感覺從鄉下進了城,該菜名直譯雖然是「皇后式的一口酥」,但到了咱們阿爾薩斯這一地,一口酥立即升級,變成牛嘴的一口酥(皇后要生氣了);做法是用一中空的千層酥,中間塞滿雞肉,然後淋上醬汁,另一併送上一盤麵條供沾醬汁伴用。

因為用了酥皮、白醬,肉吃起來又有內臟的感覺,所以就被我們直呼為「法式棺材板」了。(皇后又要生氣了)

以上所列舉的各式主菜,即使在當地最負名的風味餐廳用餐,大約都只在10~14歐,配上前菜與甜點的formule,也不會超過19歐;唉,這種價格在巴黎,晚餐能吃到什麼?根本進不了門吧;或者在台北,也不可能吃到一樣又雄偉又美味的東西。只能對當初選擇留學史堡的台灣人說聲:「你們可真英明啊!」

下面要介紹的不是餐廳菜,但也是阿爾蕯斯不可錯失的地方特產。



上圖是《Tarte Flambée》,直譯是烈火灼派,雖然看起來很像到處可見的Pizza,甚至皮超薄,顯現不出阿爾薩斯一貫的豪邁情操,但名字還是透露了本地菜的氣質;這裏一律是以高溫碳烤,而有其獨特香味,並且吃起來並沒有Pizza那種麵皮味道;總之,任何一位Pizza迷,在吃了Tarte Flambée後,都會痛恨過去的感情被欺騙。至於這麼美味的東西為何沒有如Pizza風行全球,這就是一個謎了…



另一個謎也藏在阿爾蕯斯,就是上圖這種難吃阿爾蕯斯名產《Brezel》(Pretzel),何德何能可以風行德國街頭與美國巷尾呢?

又是十年前的那次紐約之行,我在中央公園好奇買了一個,吃了一口就不得不丟在路上,本來是要給咕嚕叫的鴿子享用,但其中一隻啄了一口就放棄了,其他的連試都不想試,我一時欲哭無淚:「連免費給動物吃牠們都不肯,我居然用錢去買…。」

十年後,好奇心又讓我在史堡花了一歐買了一個鹹的、二歐買一個甜的,甜的就跟甜甜圈一模一樣(90元台幣的甜甜圈!天啊!!),鹹的則比紐約的軟,自然較好入口,也就是說比較不會噎到,以美食標準而言,可能更符合布希食用,但應該還不到當年那群鴿子的標準,當然啦,更不到我的。

另一個阿爾蕯斯名產:曾經讓我們耗盡一個下午(連結)的《Streusel》,最後麻煩史堡人Chanal幫我們送到巴黎來,她表示這的確很難買到,下午一點時就快全城出清了,想必由當地人作早餐食用。她買了二種送給我們,一是麵包、一是蘋果塔。

(Streusel麵包)

(Streusel蘋果塔)

Streusel這個單字雖然不存在一般法文字典,但翻成中文卻很簡單,就是「肉桂口味的波蘿」,一個波蘿麵包0.7歐,一個波蘿蘋果塔則是2歐多,如果這波蘿麵包在巴黎有賣,百分百可解思鄉病,定可風靡所有台灣人、日本人與香港人,但如果是由台灣出發的旅客,可能就不覺得有什麼珍貴可言。

在此還是要推薦波蘿蘋果塔,蘋果粒混著肉桂,而塔皮內則有一層有濃郁的芋香,但應該是粟子泥,這在台灣是吃不到的。



上圖這一頂頂像帽子的麵包,稱為《Kougelhoph》(發音如coo-g-lofe),但只要是這種形狀的,不論是麵包(上圖)、冰淇淋(下圖左)、甜點(下圖右),甚至裏面包肉是鹹的,都可以使用這個奇怪的單字稱之。



有一本日本導覽書介紹Kougelhoph麵包是一種介於麵包與蛋糕的東西,我們買了二次來吃,第一次是加肉桂的,嚐起來以為與蛋糕同類,第二次則是買杏仁口味,又覺得係屬麵包一家,後者上緣是一圈完整的杏仁,麵包內則散有泡過酒的葡萄乾,皮則較一般麵包為厚且酥脆。

那次我們花了五歐買了一大球,然後踏上回巴黎的火車當早餐,其份量卻超過我們想像,遲了二天時,才把整個給幹掉。

(阿爾蕯斯博物館的展示中,Kougelhoph不斷出現。)

發現了沒有?什麼是阿爾薩斯食物的特色,就是跟咱們高雄風格一樣:豪邁、海派,所以我要在這裏大聲疾呼:所有打狗的鄉親們,一生一定要來這裏大吃大喝一趟,不僅口味超合,量大實在,連氣味也相投。

(阿爾蕯斯博物館的展示。)

各位瞧瞧,在這裏連「受難」的耶穌都長得異常豐腴,難道不是被以「酒足肉飽」惡整後的體態神情嗎?



談到酒,史堡連喝調酒都要這樣大顯身手!!夠高雄吧。



史堡有數個酒吧本身就是啤酒工廠(如下圖),上圖這四杯由左至右是琥珀啤酒(Ambrée)、棕啤酒(Brune)、金啤酒(Blonde)、白啤酒(Blanche)。最後一個有種神祕的蜜香味,但價格也貴,Ambrée是其中較苦的,Blonde沒什麼特色,就如同台灣常喝的生啤酒;另外一種加Picon的則最不討喜,有化學味道。

 

要耍豪邁,怎可少了啤酒,這麼剛剛好,史堡可是全法最有名的啤酒產地!!

(阿爾薩斯還賣有相片前方這種《啤酒醬》,是用金啤酒、一點糖或鹽、洋菜煮出來的果凍,可以配烤麵包、可麗餅、鵝肝醬及重乳酪食用。)

總之,有幸到史堡這個食飽城玩,不可錯過的美食清單,吃的有:《Baeckeoffe》、《Choucroute》、《Cuisse de Coq au Riesling》、《Jambonneau Grillé》、《Bouchée à la Reine》、《Tarte Flambée》、《Kougelhoph》、《Streusel》;喝的則有:白酒與生啤酒(pression)。

耶誕節赴該地,名單還得加上熱紅酒、熱白酒、熱肉桂蘋果汁、Manala(連結),以及喝了會有幸福感的耶誕啤酒(Bière de Noël)。至於《Brezel》,則可列入觀察名單,觀察您的肚子還能撐下去否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anca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