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歷史的目的是什麼?舉個例子,「台灣白色恐怖史」這樣的歷史展,其目的可以為何?有人可能認為,這樣的展覽,是為了突顯國民黨的歷史負債,以利進行政治鬥爭;有人可能認為,這是要讓台灣人了解今昔之別,此刻狀態絕非天降甘霖,是民主前輩們流血流汗換得,而呈現此歷史,也是對犧牲者進行歷史補償。但是,阿姆斯特丹的「抗德博物館」,提出了展示「爭議歷史」的另類路徑。

首先,它不是要直接控訴誰,也不是要大力歌頌誰,所謂的「英雄」與「壞人」,在本展覽都退居至第二線,遠非其重點。展覽介紹什麼是戰時下的日常生活,要您置身於歷史當中,而就算只是沒有面目的平民,仍不斷地面臨著二難局面。

在經濟短缺與政治高壓雙重壓迫的此際,人們為何抵抗、為何杯葛、為何不抵抗、為何不杯葛?他們各自的心路歷程是什麼?而您又要扮演哪一種人?展覽本身不下道德判斷、不給政治正確的呼籲,它只是要您認識二方,並問問自身,我會是哪一方的人。



舉個例子,當德軍入境後,二個重要的荷蘭政黨出現:尼德蘭聯合黨、荷蘭納粹黨;鐵蹄下,二個當然都是親德政黨,為首者都是不折不扣的荷奸,但在短短幾個月,前者就號召了人山人海的黨員,人們還排著隊,等待加入此「荷奸黨」;展覽訴說著當時黨員的動機:「沒有其他黨可加入的,我至少在這裏,可表達我的民族情感,所以,這也算是一種抵制的行動吧。」「我們不要再回到過去,那種舊政黨孤立主義的年代了。」(註:二次大戰之間,荷蘭社會分有四類別社群,各自活在其社群內,社會分裂嚴重。)

另一空間則是介紹荷蘭納粹黨,相對前者,此大辣辣的荷奸黨,受到荷人一定的抵制,但在酪農村卻有一定斬獲,當年荷人加入的理由是:「國家有很嚴重的分裂與貧窮問題,而納粹正好可以打破民主的虛偽。」「我們之所以被吸引,是那些活動:歌唱、遊行,一種屬於一個團體的感覺。」「希特勒可以將一個失業悲慘的國家,變成一個繁榮之國,這令我很印象深刻。」「這是唯一選擇:納粹或是會帶來混亂的共產主義。」

相同地,展示「台灣白色恐怖史」,也可以問問觀眾,在軍公教升遷一定要入黨的年代,為什麼有軍公教毫不考慮就加入?還熱烈參與組織,為黨作耳目;而為什麼有人就是不肯加入?有什麼當年的說詞,可讓我們進入該時空後,作為二擇一的參考?

亦是相同地,一樣是台灣留學生,有些人為何會變成黑名單回不了家,而有些人為何會為黨國編織黑名單?他們各有何說詞?

談到荷蘭的二戰史,最著名的莫過於「安妮及協助其一家藏匿的英雄」,但本展提都不提,原因很簡單:安妮是特例,大部份的人在要求藏匿,都是被拒絕而失敗的。



德軍追補的對象,本來是猶太人,後來擴及前荷軍士兵,最後因為德國工廠需要勞動力,年輕力壯的男子都被列為名單。該子題很簡單處理,佈置了一個門鈴,觀眾此時成為逃亡者,一按門鈴,就會出現不同的拒絕回答,每個回答,都呈現了屋主兩難的處境;他們的答案也提供觀眾去思考:異地而處,我是否會協助藏匿?道德、勇氣、危險…此時諸多因素進入腦海。



這展覽還呈現一件事:有不少荷人選擇積極協助德軍,展覽有一張等比例的「仆街」照片(見上),相當顯目,是名荷奸被荷蘭地下反抗軍給暗殺掉了;策展人要告訴我們:當時局勢絕非可簡化為德、荷對抗,荷人不是全是受迫者,在二難選擇之後,不少人選擇支持德軍,甚至協助壓迫不願合作的荷人。而選邊站的問題,也隨著戰事的逐日加緊,讓人漸漸不可能自置於模糊地帶。

在展覽的參觀過程中,透過林林種種情境呈現與問題提問,歷史知識不再是重點,這是一趟自我質問、自我探索之旅,並且,也是一趟理解「對方」動機之旅;我相信,當年許多加入製造白色恐佈政黨的台灣人,也許也是被「那些活動:歌唱、遊行,一種屬於一個團體的感覺」所吸引,這種今日看來愚蠢至極的動機,成為可供自我提醒的警語;當然,我們也可以透過理解對方,特別是對方所處的二難境地,而多一點寬容。

博物館常被視為一個內容豐富的紀念碑,供人緬懷特定對象,但這個博物館,反而像是一個心靈道場,差別:目的不再是為了認識別人,而是認識自己。

延伸閱讀:【超克藍綠】豪達的「荷蘭抗德博物館」與海牙市政廳的「慰安婦特展」(by warehouse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anca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